27年了!我们为什么还需要“3.15”晚会?

距离一年一度的“3·15”只有十几天了,相信各家媒体同行的暗访已经备下,各路商家的公关人士已经在行动,各个地方的执法机关也都准备了预案,各路段子手也都准备好了各种“8点20分发”。

然而,锐评君想问:我们为什么还需要“3.15”晚会?

民间俗称的“3·15”晚会其实最早全称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消费者之友专题晚会“,本来只是中央电视台主导下与消费者权益协会联手的产物。每年的“3·15”晚会都是以曝光为看点,并且配合政府的执法行动,甚至出现晚会未结束执法已完成的情况。如果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消费者维权潮流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承认这台一年一度的晚会绝对是当时中国新闻界的一座高峰。民间曾流传“最爱看的是春晚,最爱看的是‘3·15’晚会”。

然而如今春晚的地位已经有目共睹,“3·15”晚会也变得不再一样。首先是外部环境的变化,一方面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渠道已非昔日可比,如今谁有什么不满都可以发微博、公众号来喊冤,从“青岛大虾”到“丽江毁容”,已经轮不到电视新闻“吃口热的”了,大家也用不着再等着“扛机器”的上门才能维权。

而另一方面商家公关手段提升,“3·15”更是各路公关人士的重点盯防对象,糖衣和炮弹一遍遍考验着现在的媒体人,想要做出一个好看的新闻报道难度变得非常大了。

同时,“3·15”晚会本身也在逐渐失去魅力。传统的暗访曝光随着自媒体的崛起和手机拍摄设备的普及已经变得不再新鲜,当年一个记者需要用采访机裹在衣服里才能拍到的素材,现在只不过是任何一个网友都能用手机拍摄甚至直播的短视频而已。如今的“3·15”晚会,最大的悬念已经不是曝光了什么,因为大部分他们可以曝光的事情早就被各路大V小V曝光许久,最后悬念成了“今年谁会被曝光”。

同时“3·15”晚会的权威性也被不断解构消减。曝光苹果,果粉们不买账;曝光麦当劳,白领们不买账;曝光饿了么,人家该怎么卖怎么卖。有媒体发现,“3·15”晚会曝光的黑作坊竟然过了几个月又改头换面重新登陆网售平台。于是“3·15”晚会原来“指哪打哪”的风头至少没了一半,还要承担”XX今年没交广告费“这种调侃,有些曝光完了能不挨骂就算不错了。

那么,一个魅力减弱、权威度消解且已经不再是最有效的曝光渠道的晚会,在今天还有什么意义呢?锐评君(微信ID:Btimelun)认为,或许这恰恰是“3·15”晚会、中央电视台乃至整个中国媒体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当观众已经不是当年的观众,商家已经不是当年的商家,舆论环境也已经不是当年的舆论环境,像“3·15”晚会这样的节目应该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才能够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呢?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如今公众对于维权的需求已经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正常的投诉渠道完成,而像“3·15”晚会这样的节目,与其纠缠于某个商家的无良行为,不如关注监管的缺失和疏漏。

为什么有些问题屡屡发生?为什么有些问题久拖不决?为什么有些人能全身而退?为什么有些企业可以卷土重来?“3·15”晚会应该做的,不应该是再简单用几个清晰度不高的暗访镜头来制造神秘感,而是应该用媒体的力量让更多的角落照见光明,让更多的沉疴浮出水面,让更多的深层次问题得到思考和解决,从而用27年构建的良好品牌形象和仍然存留的话语权推动整个市场秩序的构建和优化。

否则,假如这仍是一台以兜售偷拍镜头为卖点的表演,一场用暗访画面和华丽言辞来拼凑的作秀,那么这样的形式早晚会走到它的尽头。

文/佘友独


>>往期酷评:

中赫国安引援不力,新赛季恐再四大皆空

一向以“血统纯正”为傲的北京国安今年终于引入了中赫集团,然而就在许多媒体都喊着“国安要换个活法”的声势中,俱乐部说大话使小钱的传统似乎变化不大。[详细]

过度解读乐天被罚,是以市井逻辑生套国际关系

而将国内执法混淆称为国家反制措施,实际上在抹黑中国三十多年构建市场经济秩序的努力,加大执法部门执法时承担压力,同时这种想法也与中国的大国国际形象不符,甚至并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详细]

岳阳民政紧急辟谣不如静等调查结果

与其存在“我们是被冤枉的”的侥幸心理,不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规范权力运行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再也不给他人“一锅端”的机会。[详细]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